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脂漏性皮膚炎怎麼辦?本文將解析脂漏性皮膚炎6個成因、4個症狀,讓你掌握脂漏性皮膚炎特徵!接著分享大人與嬰兒不同病徵,再提供診斷、治療與保養方法,最後更推薦溫和調理頭皮洗髮露,從根本呵護頭皮健康!
脂漏性皮膚炎(Seborrheic Dermatitis)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濕疹,主要是發生在頭皮,有時候連鼻子兩側、耳朵後面、眉毛中間,或胸口也會出現。
脂漏性皮膚炎雖然跟一般頭皮屑很像,但脂漏性皮膚炎發炎症狀會更嚴重,還可能伴隨著頭皮發紅、發癢、甚至出現一塊塊又黃又油的皮屑。
脂漏性皮膚炎不是傳染病,也不是因為衛生習慣差才發生,它比較像是身體本身調節油脂、肌膚保護能力失衡,導致皮膚出現問題的反應。
脂漏性皮膚炎的特性是週期性發作,有時候症狀會突然緩解,有時又會不明所以地加重,讓人難以預測發作頻率與嚴重程度,整體病程偏長,甚至可能持續數年反覆發生。
其實每個人的皮膚上本來就有皮屑芽孢菌共生,在正常狀況下,它與我們和平共存相安無事,但對脂漏性皮膚炎的人來說,身體卻容易對它反應過度,一接觸到它的存在就容易紅、癢、脫皮。
再加上皮屑芽孢菌最喜歡生長在油脂分泌旺盛的地方,像是頭皮、鼻子兩側、耳朵後面等部位。
當這些地方出油變多、濕熱又悶,黴菌數量也跟著增加,結果就讓皮膚的發炎更嚴重,脂漏性皮膚炎也跟著惡化。
免疫系統是身體對抗外來細菌、黴菌、病毒的防護網,但有時候它可能因為某些健康狀況而變得比較弱。
像是我們感冒、生病時、或是身體有慢性病(例如糖尿病、自體免疫疾病),都可能讓免疫系統反應不穩定。
當免疫系統變差時,皮膚對外來刺激的防禦能力也會跟著下降,像是原本和平共處的皮屑芽孢菌,就容易趁虛而入開始過度繁殖,引發脂漏性皮膚炎。
冬天太乾,皮膚容易乾裂、脫皮;夏天太熱又潮濕,出油變多,也可能讓皮膚狀況變糟,脂漏性皮膚炎更容易發作。
台灣家庭醫學會也說明,夏天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反而會比較穩定,可能是因為紫外線抑制皮屑芽孢菌滋生。
但像登山嚮導這種長時間在戶外曝曬的人,卻被發現脂漏性皮膚炎的比例也不低,所以也要注意照到紫外線的時間。
有些人的皮膚天生就比較容易出油、比較敏感。家裡如果有人有脂漏性皮膚炎,那自己同樣發作的機率也會比較高。
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病,跟遺傳體質脫不了關係。
⚠️ 飲食太油、太辣、太甜
這類刺激性或高油脂的飲食習慣,會讓皮脂腺分泌變旺盛,頭皮出油一多,皮屑芽孢菌就有更多「食物」,容易快速繁殖,引發發炎反應。
⚠️ 常戴帽子、安全帽、不透氣頭套
悶熱潮濕的環境讓頭皮難以呼吸,會讓皮膚菌叢失衡、黴菌大量增生。
一旦黴菌數量暴增,就可能讓皮膚出現紅、癢、脫皮等發炎症狀。
⚠️ 熬夜、睡眠不足、作息亂
休息不夠會讓內分泌系統跟著紊亂,油脂分泌不平衡,頭皮環境也會變差。
⚠️ 換季時不調整保養習慣
若沒有隨著氣候交替改變保養方式,也可能讓頭皮出現油水失衡,皮膚容易變得敏感,誘發脂漏性皮膚炎。
⚠️ 使用不適合的髮品
有些洗髮精、造型產品含有太多油性成分,或添加香精、防腐劑、酒精等刺激性成分,可能會破壞頭皮的保護層,當頭皮保護層變薄或受傷,就容易發炎、紅腫,加劇脂漏性皮膚炎症狀。
壓力除了影響心情,還會連帶影響皮膚狀態。
當一個人長期處在緊張、焦慮、煩躁的狀態下,身體會分泌一種叫做「壓力荷爾蒙」的東西,像是皮質醇。
這些荷爾蒙會讓皮脂腺變得比較活躍,出油量增加,頭皮環境就變得更適合皮屑芽孢菌大量生長。
再來,壓力大也會影響免疫系統,讓肌膚的防禦力變差,一點點刺激就容易發炎、發紅、脫皮。
很多人在工作繁忙、大考期間,頭皮就特別容易發癢、掉屑,這不是巧合,而是因為壓力正在影響你。
如果你脂漏性皮膚炎常常發作,除了外在照顧頭皮健康,學會放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富含皮脂腺的部位,常見症狀包含這四點:
脂漏性皮膚炎初期,常出現皮膚泛紅、輕微刺癢的症狀,尤其容易出現在頭皮、鼻翼、眉心等油脂分泌旺盛部位。
皮膚發炎後,肌膚會加速代謝,導致表層的角質層過快脫落,表面會出現白色或黃色的細屑,當這些皮屑混合油脂和發炎液體風乾後,也可能會形成油膩感明顯的厚痂。
而脫屑多半集中在頭皮、眉毛、耳後等處,結痂則常見於反覆搔抓、油脂累積的地方。
若脂漏性皮膚炎症狀沒有即時控制住,皮膚發炎反應可能擴大,形成大片紅腫,並伴隨脫皮的情形。
代表發炎程度已從表皮延伸至更深層,皮膚保護層功能已經被破壞。
脂漏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疾病,最大特點之一就是「反覆發作」。
這類紅斑通常固定出現在同一部位,症狀可能在某段時間突然變好,但只要氣候變了、壓力大、睡不好或吃了太油的東西,很快又會復發。
週期性的發炎會讓皮膚變得越來越敏感,處理起來也越來越難。
脂漏性皮膚炎主要分為「成人型」與「嬰兒型」兩種:
成人型脂漏性皮膚炎通常是從青春期之後開始出現,因為這時候我們的皮脂腺變得比較活躍,皮膚開始大量出油,剛好提供皮屑芽孢菌一個很適合生長的環境。
台中榮民總醫院指出,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年齡大多落在 30 到 60 歲之間。
也有研究說明大約有 0.5% 至 3% 的成人會被正式診斷脂漏性皮膚炎,其中男性比女性稍微多一點。
不過實際數字可能更高,因為不少人症狀輕微,像是頭皮屑多一點、頭皮有點癢,常常以為只是清潔沒做好,就不會特別去看醫生,所以沒被統計進來。
脂漏性皮膚炎最常發作在頭皮,但也不只這裡會中招。
像是鼻翼兩側、眉毛、耳朵裡外這些出油多的地方也很常見,有時還會延伸到胸口、背部、耳後、外陰部、臀部等部位,發作部位的共通點就是皮脂腺密集。
嬰兒型脂漏性皮膚炎多半會在寶寶出生後 2 週到 3 個月內出現,最常見的是頭皮上會長出一層又厚又黃又油的皮屑,看起來像結了一層硬皮,這就是俗稱的 「乳痂」或「搖籃帽」(Cradle cap)。
除了最常見的頭皮乳痂,寶寶的臉頰、耳朵後面、脖子皺褶,甚至包尿布的地方,也可能出現紅紅的油膩斑塊,伴隨輕微脫屑。
通常是因為這些部位皮膚摺疊、濕熱,又容易出油,所以比較容易發作。
不過爸媽可以放心,這類脂漏性皮膚炎不會讓寶寶覺得癢,也不會影響吃或睡,大多數情況在 8 到 12 個月後都會自然消退,很少轉為長期問題。
如果只是輕微乳痂,用溫水清潔、保持乾淨就可以,不太需要額外處理;如果皮屑比較厚一點,也可以在洗澡前用一點嬰兒油軟化,等硬痂變柔軟後再輕輕推除。
只有少數情況比較嚴重、紅腫或結痂明顯,再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塗抹外用藥膏即可。
脂漏性皮膚炎特徵比較:大人 vs 嬰兒 | ||
大人 | 嬰兒 | |
好發年齡 | 青春期後,常見於 30 至 60 歲 | 出生後 2 週至 3 個月內 |
主要發作部位 | 頭皮、臉部 | 頭皮、臉部 |
其他發作部位 | 鼻翼、眉毛、耳後、胸口、背部 | 眉毛、耳後、脖子摺痕、包尿布的部位 |
主要外觀特徵 | 紅、癢、油膩、脫屑、結痂 | 黃色厚屑、油膩 |
是否會癢 | 常有癢感,有時嚴重會搔抓破皮 | 通常不會癢,不影響寶寶食慾與睡眠 |
是否反覆發作 | 會,慢性發炎時常復發 | 多數在 8 至 12 個月內自然消退 |
是否需長期照護 | 是,建議定期觀察、保養 | 否,通常會隨年齡自然改善 |
嬰兒:多數情況會在數週至數月內自行緩解。
成人:為慢性病,需透過治療控制症狀,並進行長期管理。
💡 如何診斷脂漏性皮膚炎?
診斷方式 1:視診皮膚狀況
醫師會直接觀察皮膚表面脫屑、泛紅、油膩感的分布部位與形狀,如果症狀集中在頭皮、鼻翼、眉毛等出油部位,就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典型特徵。
診斷方式 2:詢問病史與發作型態
醫師會先詢問病史,了解你的症狀是否有反覆發作、季節性加重、與壓力或生活作息有關,以及家族是否有類似皮膚問題幫助判斷病因。
診斷方式 3:進行皮膚切片或顯微鏡檢查
若症狀不典型,可能會輕刮皮膚進行檢體採樣,用於排除其他皮膚病,例如黴菌感染或牛皮癬。
💡 如何區分脂漏性皮膚炎與其他皮膚疾病?
類似皮膚疾病 1:乾癬(牛皮癬)
乾癬會讓皮膚掉很多屑屑,這些屑屑會看起來像銀白色的薄片,摸起來偏厚,而且邊界清楚。
乾癬最常長在頭皮、手肘、膝蓋,不一定會癢,最大特點是脫屑很嚴重,而且會反覆發作。
類似皮膚疾病 2:異位性皮膚炎(過敏性濕疹)
異位性皮膚炎常從嬰兒時期就發作,常見在手肘內側、膝蓋後面、脖子等皺摺處。
皮膚會又乾又癢,常讓人忍不住一直抓。
異位性皮膚炎跟過敏體質有關,會反覆出現。
類似皮膚疾病 3:汗斑(花斑癬)
汗斑是一種黴菌感染,皮膚上會出現白色、淡褐色的斑塊,多半在胸口和背部,俗稱為花斑癬。
汗斑在皮膚上看起來不太會明顯發紅,也不會有搔癢感,肌膚表面會有一點乾燥的脫皮,但沒有油膩感,也不會脫屑,比較容易與脂漏性皮膚炎區分。
類似皮膚疾病 4:接觸性皮膚炎
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接觸到某種物質(像是洗劑、金屬、植物)後才突然發作,通常會在特定部位出現紅疹、水泡或癢感,像是剛戴完耳環、噴完香水的部位紅了一塊。
症狀會集中在接觸的位置,邊緣很明顯。
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是穩定症狀、減少發炎、控制出油與菌叢失衡,以長期管理、溫和控制的治療方式為主。
💡 成人脂漏性皮膚炎的保養方式
成人最常發作在頭皮與臉部出油區,治療時通常會選擇含特定成分的洗髮精或局部外用藥:
煤焦油(Coal Tar):減少皮膚細胞代謝速度,適合厚屑型、反覆性頭皮屑。
酮康唑(Ketoconazole):屬於抗黴菌成分,有效抑制皮屑芽孢菌,適用頭皮與臉部出油處。
水楊酸(Salicylic Acid):幫助軟化角質、去除脫屑,適合屑多、有結痂的頭皮。
硫化硒(Selenium Sulfide):具抗黴菌與調控油脂功能,適合出油旺盛的頭皮。
吡硫鎓鋅(Zinc Pyrithione):抗菌同時減少皮屑生成,屬於溫和型抗屑成分。
此外,若成人臉部或身體也有紅疹,可以依照醫師建議使用低濃度皮質類固醇乳膏(如 1% 氫化可的松),控制短期發炎。
若乾燥明顯,也可搭配含硫磺或抗黴成分的清潔用品清洗。
💡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(乳痂)的處理方式
因為嬰兒的皮膚敏感脆弱,因此治療方式必須保守溫和,重點是清潔與保濕:
若症狀持續,醫師可能會開立低劑量的外用藥膏,或建議使用特殊配方的嬰兒洗髮精,家長需要依據醫師指示使用。
💡 其他簡單的保養方式
適度曬太陽對皮膚有幫助
陽光能稍微抑制皮屑芽孢菌的生長,尤其在氣候潮濕時會更有效果。
建議可以多安排戶外活動,不過記得要擦防曬,以免讓皮膚曬傷,反而變得更敏感。
不要過度清潔或搔抓
清潔過度、用太刺激的清潔品,或抓得太用力,都可能傷害皮膚的保護層,反而讓皮膚更乾、更紅、更癢。
選擇合適的非處方抗屑洗髮精
如果是成人頭皮脂漏性皮膚炎,可以選擇市面上常見的非處方抗屑洗髮精來穩定頭皮狀況。
使用新洗髮精時,建議使用時先從一週 2至 3 次的頻率開始,觀察皮膚反應。
如果症狀有改善,可以持續使用維持、保養;但如果洗了覺得更乾或更癢,那麼可能這款洗髮精不適合你的膚質,建議暫停並詢問皮膚科醫師。
遵從醫囑使用藥物
不管是類固醇還是抗黴藥膏,都不能自己亂用或一直擦。
這類藥膏如果過度使用,可能會讓皮膚變薄或產生其他副作用,若是有用藥問題一定要回診與醫師討論,不要自己亂加量或延長使用。
如果脂漏性皮膚炎症狀惡化或出現紅腫、化膿、疼痛,建議要盡快回診,讓皮膚科醫師評估並調整治療。
頭皮屑洗不完、頭皮又癢又紅,一直以為只是清潔不夠,其實很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在搗蛋!
你每個月勤換洗髮精,試過藥局那幾款抗屑成分、還有網友推薦其他大牌,症狀卻還是反覆出現,甚至頭髮越來越細、越洗越掉,讓人壓力山大。
這時候,你需要的不只是控油止癢,更要從根本修復頭皮環境!
✨ 推薦你試試 SIRO「1 號強健髮根洗髮露」✨
由 SIRO 團隊配方師歷時兩年研發,專為處理敏弱型頭皮、容易掉髮與油膩扁塌問題所設計。
溫和洗淨不刺激,添加德國 Tego Betain 810 微米淨泡技術,能深入清潔毛孔,減少頭皮油脂堆積,改善出油與異味困擾。
更搭配肌胺酸(Creatine)成分,有效提升頭髮韌性與彈性,增加秀髮的光澤與滑順,讓每一次洗頭,就像替頭皮做一場深層調理。
當你發現頭皮出狀況,真的不能再等了。
從現在開始,穩定頭皮、調理油脂、降低刺激,你值得一瓶真正能呵護頭皮的洗髮精!
只有真正體驗過,才能放心和體會 SIRO的貼心細節與不凡魅力
審核編輯:喬伊 - SIRO 首席配方師
延伸閱讀